《说文解字》第937课:什么是“篆”?

(参差不齐的新竹)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差也。”作“篸差也。”所谓的篸差,同参差,即不齐的样子。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文)木部》‘槮,木长貌。’引‘槮差荇菜’,盖物有长有短,则参差不齐,竹、木皆然,今人作‘参差’,古则从竹、从木也。”《玉篇·竹部》:“篸差,不齐也。”

(二)zān。读音出自《广韵》作含切,平覃精。用法有二:

(1)缝衣针。《广韵·覃韵》:“篸,所以缀衣。”一说同“鍼(针)”《篇海类编·花木类·竹部》:“篸,诸深切,音斟。同鍼、针。”

(2)通“簪”。别住发髻的条状物。《集韵·侵韵》:“先,《说文》‘首笄也’或作簪、篸。”《字汇·竹部》:“篸,又与簪同。”韩愈《送桂州严大夫》:“江作青罗带,山如白玉篸。”

(梅花簪)

读音出自《广韵》作绀切,云勘精。缀;插。《玉篇·竹部》:“篸,针篸。”按《改併四声篇海·竹部》引《玉篇》作“以针篸物。”《集韵·勘韵》:“篸,缀也。”

温庭筠《酒泉子》:“玉钗斜篸云鬟重,裙上镂金双凤。”

(三)cǎn。方言。一种簸箕。陈残云《香飘四季》第二章:“他的瘦削的用破旧棉袄裹着的肩膀,放关一把短柄锄头,一头挑着一只空篸子。”

篸的小篆写法如图:

(篸的小篆写法)

3、篆。读zhuà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篆,引书也。从竹,彖声。”形声字。本义是运笔书写。

对,篆指的是运笔书写,指的是这个动作,很多人解释为中锋引笔书写,与本义不完全相符。但实际上,如果用毛笔书写,所谓的“引笔”而行,笔杆与笔锋所向正好相反,也可以说是“中锋”,与篆书的书写特征相符。

(篆书的末字六法)

看上图的末字六法,除去藏、回锋部分,基本都是中锋书写,笔锋在笔画中央,实则也引笔而行。王筠《说文句读》:“篆本引而书之之名,因谓所书之体曰篆。”

运笔书写就是“篆”。它与技巧无关。所谓的篆书中锋,都是后来的引申义了,非“篆”的本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书者,引笔而箸于竹帛也。因之李斯所作曰篆书,而谓史籀所作曰大籀,既又谓篆书曰小篆。”王筠《说文句读》:“运笔谓之引。《丨部》曰‘引而上行’,‘引而下行’是也。”

本义之外,篆还有很多用法:

(1)汉字的一种书体。包括所谓的大篆、小篆,一般称指小篆。如:真草隶篆。《说文·叙》:“及(周)宣王太史籀箸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又“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衣谓小篆者也。”

(小篆《峄山碑》)

(2)旧时私人印章常用篆书,因用作对别人名字的敬称。如:台篆;次篆。

(3)用篆体字书写。《旧唐书·文苑传·李华》:“华尝为《鲁山令元德秀碑》,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后人争相ppgn之,号为‘四绝碑’。”指由李阳冰篆写碑额。

(4)雕刻。《红楼梦》第五回:“爱美人之容貌兮,香培玉篆。”引申为铭刻。《聊斋志异·阿宝》:“深情已篆中心,今已人禽异类,姑好何可复圆?”

(5)毂约,古代车毂上的纹饰。《考工记·轮人》:“容毂必直,陈篆必正。”郑玄注:“篆,毂约也。”

(西周车轮上的毂约)

(6)古代乐器钟钲上部位名。《周礼·考工记·凫氏》:“钟带谓之篆。”孙诒让《周礼正义》:“古钟,钲间每面为大方圆一,以带周界其外,而内以二从带中分之,从列椭方围二。椭方围中又以三横带界之,为横列椭方圆五,大小相是,三大而二小,大者各容乳三,小者为篆文回环其间,此带篆所由名也。”

(古乐器钟钲上的篆)

(7)泛指弯曲的纹路。宋王安中《安阳好》:“咽咽清泉岩溜细,变变碧甃篆痕深。”

(8)盘曲状的香。《红楼梦》第七十六回:“香篆孤村夜,冰脂腻玉盆。”又指浮动的烟缕。辛弃疾《添字浣溪沙·病起独坐停云》:“心似风吹香篆过,也无灰。”

(香篆)

此外,篆还是姓。《万姓统谱·铣韵》:“篆,见《姓苑》”

篆的小篆写法如图:

(篆的小篆写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