轄境的變遷

襄平

簡介:襄平縣,戰國燕置,即今遼寧省遼陽市。

基本介紹

中文名稱:襄平外文名稱:XiangPing別名:遼陽行政區類別:遼陽所屬地區:遼陽政府駐地:遼陽郵政區碼:111000面積:25 600平方里方言:東北話著名景點:大趙台、馬伊屯、土台子火車站:遼陽站,燈塔站車牌代碼:遼K

時間,歷史沿革,轄境的變遷,

時間約公元前284-279年間,燕將秦開襲破東胡,東胡卻千里。置襄平縣,並為遼東郡。歷史沿革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攻下遼東。次年,統一全國,分天下為36郡,襄平縣依然歸為遼東郡。東漢末年以後,中原大亂。遼東太守公孫度趁機割據自立,自封為遼東侯,稱平州牧,以襄平縣為平州和遼東郡治所。公元238年(魏景初二年),司馬懿滅公孫氏,遼東郡納入魏國版圖,在襄平設東夷校尉。其後,平州合併於幽州。晉武帝於泰始十年(公元274年)又置平州。設平州刺史兼東夷校尉,治襄平。東晉時期,遼東地區已呈現漢人與鮮卑人雜處的局面。公元319年,鮮卑慕容氏取代晉朝而據有遼東,後成立燕國,史稱前燕。襄平屬之。公元370年,前秦苻堅擊敗前燕據有遼東,襄平屬前秦。淝水之戰(公元383年)後,前秦勢力逐漸衰微,從公元385年起至404年,襄平置於後燕的管轄之內。東晉元興三年(公元404年),高句麗擊敗後燕,攻占了遼東中心城市襄平,將遼東地區據為已有,並改襄平城為遼東城。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舉兵征高句麗,遼東城,在被高句麗統治了240餘年之後重新歸屬中央政權。唐太宗改遼東城為遼城, 置遼州,第二年罷遼州。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唐攻滅高句麗。置安東都護府,公元676年(儀鳳元年),安東都護府移治遼東城。遼神冊三年(公元918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攻占遼城州。翌年改為東平郡,置防禦使,並“鑄鐵鳳以鎮之”,因稱遼陽為鐵鳳城。遼天顯三年(公元928年),遼太宗耶律德光改東平郡為南京,遷東丹國首都於遼陽,建東丹王宮(今遼陽市老城東北隅)。遼會同元年(公元938年),改南京為東京,設東京道,置遼陽府並遼陽縣,遼陽遂為五京之一。這是遼陽行政建置上稱“遼陽”的開始。從襄平縣到遼陽縣,治所一直在今遼陽市白塔區。轄境的變遷古代遼陽境內區劃及基層行政體制屢經變遷,秦、漢時,大體於縣下實行鄉、亭、里制。《漢書·百官志(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東晉以後至唐初,為高句麗(高麗)治地。遼金時期多因俗建置,以部族習俗確立行政區劃。金代實行猛安謀克部落聯盟與州縣並存制。部落為猛安,氏族為謀克。金代占領東京地區後,將漢人、契丹、渤海人皆納入猛安謀克戶。金熙宗後,演變為軍事、生產、地方行政合一的猛安謀克組織。近年於原遼陽州界發現“大定十五年五月少府監造”的“宋建謀克之印”,足證猛安謀克制時間較長。元、明兩代地方區劃多以軍政合一為主。明代於遼東實行衛所制,衛相當於防區,下設千戶和百戶所。清初實行社、甲制,至民國逐漸演為區村保甲制。“九·一八”事變後,偽滿當局仍沿襲區、村保甲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多實行鄉(鎮)、村制和區、街制。轄 境 變 遷清代以前 遼陽作為一個政區,其清代以前,轄境多不可考。僅據某些典籍中所存零星資料和近代學者的考證,可以勾畫出一個大體輪廓。西漢時所置遼東郡轄境當為東起鴨綠水以東的古貝水,西至今醫巫閭山和大凌河幹流以東,南臨今渤海和黃海岸,北抵遼東古塞。時遼東郡所屬襄平縣轄境,以其周邊各縣治地為標亦可知大概:新昌縣,治地在今鞍山市南舊堡區楊柳河北岸;遼隊縣治地在今遼陽西南80餘里太子河西岸,即今海城市高坨子鎮;安市縣,即今海城市東南英城子古城;武次縣,即今鳳城縣鳳山鄉劉家堡漢城;候城縣,即今瀋陽市東渾河岸柏官屯漢城;高顯縣,即今瀋陽市南魏家樓子漢城;遼陽縣,即今遼中縣茨榆坨鎮偏堡子渾河北岸。三國、晉、隋、唐之際,雖各自建置不同,轄境有所變遷,但尚不能確指。至遼代東京遼陽府轄境據《武經總要》記載:東至熟女真界約五百里,西至遼河百五十里,北至瀋州(今瀋陽市老城),東南至鴨綠水九百里,西南至錦州(今錦州市)四百里,東北至黃龍府(今吉林農安縣)七百里,西北至顯州(今北鎮縣南)三百里。遼陽、鶴野、宜豐、白岩4縣俱在今遼陽境,據考證此4縣轄境大致範圍:開州治地今鳳城縣,穆州治地今岫巖縣東南,岩州治地今遼陽城東,遼州治地今新民縣遼濱塔村;湯州治地今遼中縣滿都戶鄉;銅州,今海城東南析木城;海州,今海城市;嬪州,今海城東北向陽寨;廣州,今瀋陽西南高花堡;集州,今瀋陽東南奉集堡;衍州,今遼陽東南。歷經金、元、明代後,至清初,因旗、民雜居,採取分治制,管理範圍不同,州治轄境和駐防城轄境也不相同。清初遼陽州治地轄境:東至官馬山75里外為鳳凰城(今風城縣)守界;南至黑峪80里外為海城縣界;西至煙狼寨(今仍名,已入鞍山境)50里外為牛莊城守界,北至楊家灣(疑為今柳條寨鄉羊角灣)60里外為奉天將軍特轄區界;東南至浪子山60里外為鳳凰城守界;西南至鞍山驛60里外為牛莊城守界,東北至十里河60里外為承德縣(今瀋陽市蘇家屯區)界;西北至船城(今柳壕鄉小川城村)60里外為奉天將軍特轄區界。清初遼陽城守尉轄界四至:東350里至一堵牆(今本溪縣馬家城子)興京(今新賓縣)界;西120里至網戶屯廣寧(今北鎮)界;南130里至生鐵嶺岫巖縣;北60里至十里河承德縣界;東南至分水嶺160里岫巖界;西南至新台子90裏海城界;東北至張起寨120里撫順界,西北至四方台90里廣寧界。嗣後因東邊添設縣治,城守界境相應收縮,東界120里(收縮230里)至田師傅溝接興京界。1813年(嘉慶十八年),承德縣西部、廣寧東部設新民廳治。城守尉西界又有收縮,西界110里至枯榆泡與新民廳界接。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置本溪、遼中縣。1907年初,遼陽州知州陶鶴章與本溪縣設治事宜委員周朝霖親詣勘定由遼陽州屬地劃歸本溪縣新治土地。“計東自盤道嶺與撫順東界之處起,沿興仁(縣)邊界西向經肖家河、高家堡、張起寨、棗溝、松木堡、歪頭山、柳家峪,折西南向,經朝鮮嶺、王高玉嶺、南大嶺、鄭家屯,渡太資(子)河經瓦子峪、朴家灣、黃土地渡細河,經寧家寨、老官嶺、長背山、石門嶺東轉十里,經王家崴斜向西南,經滴塔堡、摩天嶺南向新開嶺、八盤嶺、白雲山折而東向,經東頭嶺上萬兩河、荒店子、石磨子嶺、白蓬嶺、千家嶺斜向東北至分水嶺與鳳凰廳屬草河連界為止。計經線一百九十里,北面緯線一百五十里,南面緯線六十五里,總計邊線三百八十里,以此經線以東劃歸本溪縣管轄治理”,共有142個“村牌”。當年撥民地2 140餘畝入本溪縣。1914年再撥旗地152 862畝入本溪縣。州境西至太子河西大駱駝背、長林子等處以西之渾河90里,西北至小北河東之渾河及太子河60里,計由河西至枯榆泡轉心湖,共撥出土地縱約百里,橫約二三十里以至五六十里歸遼中縣。1914年兩縣會勘,確定撥正額各項旗地390 056畝入遼中縣。其時全境土地面積約25 600平方里。

中華民國 1937年12月1日偽滿洲國決定以遼陽縣所轄南沙河、北沙河(即沙河北)、前立山屯、後立山屯、八卦溝、長甸鋪、大石頭、後三家峪、柳西屯、八家子、南大路、北大路、陶官屯13個主村及副村,計27091325平方米(27.1平方公里)和日本占鞍山、立山“滿鐵附屬地”22平方公里共49.1平方公里撥出,設立鞍山市。1939年9月,又將遼陽縣與鞍山市接壤的部分村屯劃歸鞍山市。10月2日,簽訂《遼陽縣、鞍山市區劃變更移交書》,規定遼陽縣第六區的潘家屯、侯家屯、山嘴子、李家堡子、馮家堡子、尤家堡子、舊堡、東四方台、西四方台、前三家峪10個村屯和第七區的麥山子、大紅旗、大樂屯、東馬圈子、西馬圈子、腰馬圈子、大營盤、小營盤、李三台子、宋三台子、二台子、雙台子、高台子、小台子、白旗堡、寧遠屯、筆管屯、石溝家寨、馬驛屯19個村屯總計74.1平方公里移交鞍山市轄。1949年7月1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將遼陽縣所屬首山區的乾山、大孤山、油瓶溝、磊子山、關門山、陳台溝、櫻桃園、首山(以水源地為起點向南)等劃歸鞍山市。8月12日又決定將遼陽縣七嶺子區的28個行政村和首山區的10個行政村劃歸鞍山市,計有摩雲山、什間房、東果子園、唐家房、雞王屯、網戶屯、顧家房、長嶺子、上石橋、下石橋、對樁石、花麥屯、大孤山、高官嶺、崔家屯、謝家房身、黃嶺子、忠新堡、魏家屯、汪家峪、調軍台、梨花峪、自家堡子、七嶺子、山印子、倪家台、廟爾台韓家嶺;判甲爐、櫻桃園、陳家台、羊草莊、桃山莊、首山、馬伊屯、坡堡子、土台子、王家莊。另有太平溝、肖家堡子、王家堡子、張家堡子、胡家堡子(胡家廟)、祁家溝、楊樹林子、前槓、達子營、安莊子、榆樹屯、小紅旗、小趙台等作為副村劃歸鞍山市。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一1988年末) 1949年12月22日,東北人民政府民政部決定,將遼陽縣所屬城昂堡、張忠堡、郎家廠、白旗堡(今紅旗堡)、達道灣、煙狼寨(含黃家屯)、邢陽氣、大陽氣堡、小台子、包董岳、雙樓台、新堡12個行政村劃歸鞍山市。1950年4月,奉遼東省轉東北人民政府第2517號命令,將遼西省遼中縣小北河區劃歸遼東省遼陽縣。計17個行政村,人口6 063戶,36 563人,土地109 695.37畝。1950年,5月15日,東北人民政府決定將遼陽縣屬弓長嶺礦區劃歸鞍山市。計土地51.5平方公里,人口約8萬多人。1952年11月,遼西省遼中縣大坨子村所轄在新開渾河東岸的孤家子屯劃歸遼東省遼陽縣。1954年12月10日,遼寧省人民政府命令,將遼陽縣劉二堡鎮及其附近的24個行政村和1個街劃歸鞍山市。計有劉二堡鎮轄中心街及東堡、後堡、山東、河南、河北5個村;劉二堡區轄大趙台、後槓、栗開堡、祁爾台、大鄭台、馬家屯、三岔子、王家莊、孟賈10個村;魯家區轄栗家古樹、孫青堆子、徐家營子、黎起屯、勝利堡5個村;峨嵋區轄胡家廟子、金家嶺2個村。亮甲區轄谷首峪、洪台溝2個村。1956年7月5日,遼寧省人民委員會決定,將鞍山市第五區即弓長嶺礦區全部劃歸遼陽縣;將劉二堡鎮及首山鄉的首山、大趙台、馬伊屯、土台子、坡堡子、王家莊6個村,黎起鄉的黎起堡、孫青堆子、徐家營子、栗古樹、大鄭台5個村,喇叭鄉的喇叭、馬家、王家、三岔子4個村,大紅旗鄉的祁爾台、後槓、栗開堡3個村,山東鄉的盂甲村,新堡鄉的勝利村,李三台鄉的煙狼寨村(實際仍歸鞍山)劃歸遼陽縣(實際上為20個村1個鎮。1961年5月,又將大鄭台、孫青堆子再次劃歸鞍山)。

相關詞條

襄平簡介:襄平縣,戰國燕置,即今遼寧省遼陽市。... 次年,統一全國,分天下為36郡,襄平縣依然歸為遼東郡。 東漢末年以後,中原大亂。遼東太守公孫度趁機割據自立,自封為...

襄平城襄平城是前284年左右興建的燕長城的東部堡壘,本為東胡,山戎或者箕子朝鮮的重要城市。城為土築方城,四面設門。經建國後考古調查和史料證明,城址在今遼陽市區中心...

襄平侯國襄平侯國,公孫康在東漢建安十二年,遼寧遼陽市。...... 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後九月,追封襄平侯,子紀通襲。襄平侯國傳三世:侯紀通-康侯紀相夫-侯紀夷吾。武...

貴襄平貴襄平 職業 主任醫師 屬性 國家優秀中醫臨床人才 性別 男主任醫師,國家優秀中醫臨床人才,中華中醫藥學會急診分會委員,擅長運用中醫及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診治B肝、...

襄平街道襄平街道位於遼陽市城區東北部。轄5個社區,中華大街、東三道街過境。...... 辦事處駐東四道街4號,人口2.76萬人,面積0.8平方千米,轄安居、金銀、燈福、襄平、...

襄平宴襄平宴,遼寧十大主題名宴。2018年9月,被評為“中國菜”之遼寧十大主題名宴。...... 襄平宴,遼寧十大主題名宴。 2018年9月,被評為“中國菜”之遼寧十大主題名...

龔襄平龔襄平(1905-)湖北江陵。 國民黨員。1926年3月中央軍校武漢分校第六期,曾任國民政府湖北省保全第七師少將師長。 ...

原襄平侯紀嘉詔襄平侯嘉子恢說,不孝謀反,欲以殺嘉,大逆無道。其赦嘉為襄平侯,及妻子當坐者復故爵。論恢說及妻子如法。(《漢書·景紀》) ...

慕容皝取襄平之役慕容皝取襄平之役,鹹和八年(333),慕容廆死,子慕容皝即位,其弟慕容仁據遼東以反。次年,慕容皝率軍征討遼東,十一月,至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遼東人王岌暗...

遼陽襄平郵緣文化藝術品有限公司遼陽襄平郵緣文化藝術品有限公司於2015年04月27日在遼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宋雷,公司經營範圍包括工藝美術品及收藏品、辦公用品、電子產品、日用品...

遼東郡遼東郡,中國古代郡級行政區,範圍約在今的遼寧省。戰國時期燕國燕昭王姬平置郡。郡治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轄今遼寧大凌河以東,開原市以南,朝鮮清川江下游以...

魏滅燕之戰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派時任太尉的司馬懿討伐公孫淵,雙方在襄平展開激戰,八月城破,公孫淵被俘。自此遼東地區直接歸於魏國統治。...

遼陽遼陽古稱襄平、遼東城,是遼寧省下轄的地級市,是以石化產業為主的現代工業城市,遼中南地區的中心城市之一。位於遼寧省中部,是瀋陽經濟區副中心城市,新興的現代石化...

卑衍三國時公孫淵的部將。公孫淵自立為燕王后,侵擾北方。景初二年(238),淵遣衍與楊祚等屯遼隧,被司馬懿將軍胡遵擊破。衍夜走襄平,與司馬懿軍相遇於首山。卑衍死戰...

公孫度(東漢末年遼東太守)公孫度 (150年-204年),字升濟,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人,東漢末年遼東地區割據軍閥。少隨父遷居玄菟郡。初為玄菟小吏,建寧二年(169年),繼升尚書郎、冀州刺史...

公孫康公孫康(生卒年不詳),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人。東漢末年遼東地區割據軍閥,遼東太守公孫度長子(一作庶子)、車騎將軍公孫恭之兄。公孫康在其父死後繼任遼東太守。...

楊祚三國時期燕王公孫淵部下將軍。公孫淵叛魏後被司馬懿討伐,受命迎擊司馬懿,被將軍胡遵擊敗。司馬懿領軍突襲襄平,楊祚等被迫撤軍營救。司馬懿軍至首山時楊祚再次被派...

熱門詞條

百慕達草

找樂子

庶女嫡妃

再一次

愛呆西非連加恩

張婉悠

岳飛

王牌對王牌

iMadeFace

地瓜燒

陳盈燕

案山子

愛情白皮書

炸薯條

辣椒水

scare

分析

there

平均余命

King of Opera

咕嚕咕嚕

Magic Mirror

元太祖蒙古烤肉

桂林米粉

台北美國學校

板凳舞

then

破壞式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