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若您熟悉來源語言和主題,請協助參考外語維基百科擴充條目。請勿直接提交機械翻譯,也不要翻譯不可靠、低品質內容。依版權協議,譯文需在編輯摘要註明來源,或於討論頁頂部標記{{Translated page}}標籤。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14年10月8日)請協助補充參考資料、添加相關內聯標籤和刪除原創研究內容以改善這篇條目。詳細情況請參見討論頁。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4年10月8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人口控制" — 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人口控制指的是控制人口數量,以達到減輕資源負擔及提高生活水平等目的。一般來說合理做法被認為是讓總和生育率接近二。在非已開發國家通常是指減少人口增長,一般是通過減少出生率來實現。通常情況下,人口控制是自願的,大多由於貧困或宗教,但有時是通過政府強制執行。人口控制一般是為了提高生活質量或是防治馬爾薩斯災難,也可以避免因為目前的高生育率、而造成未來的過低生育率。一般是以優生學,種族主義實踐。
在中國很早就體認到人口的壓力。如清康熙比馬爾薩斯還要早提出此觀念,「戶口雖增,而土田並無所增。分一人之產,供數家之用,共謀生焉能給足?」[1];清末薛福成曾經宣揚中國存在人口絕對過剩的論調,「昔居一人之廬舍,而今居二十人」[2]。民國十一年山額夫人(Mrs. Margaret Sanger)應中國北京大學之請,講〈產兒限制(Birth Control) 的什麼與怎樣〉,由胡適之翻譯。1957年6月,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馬寅初提出了他的《新人口理論》。根據對50年代早期的人口發展趨勢的統計,他判斷高速人口增長不利於將來中國的發展。因此,他建議政府控制生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