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工业陕飞:“三线”挥汗唱“大风”

地处秦岭脚下的中航工业陕飞,1969年在纵横交错的山间建厂创业,迈出了发展中型运输机的第一步。

半个多世纪以来,从运8警戒机、运8反潜巡逻机、运9医疗救护机,到自主研制第一款空中预警机——空警200预警机,再到空警500预警机。一代代陕飞人扎根三线地区,创新开拓,形成运输机、特种机两大系列,多种机型的产品谱系,打造出“中国预警飞机摇篮”的名片。

陕飞人向世界展示中国航空力量的同时,也铸就了“艰苦奋斗、激情超越”的精神。他们坚定报国初心,忠诚奉献,激励着新一代陕飞人投身祖国航空事业,续写荣光。

建厂创业

20世纪60、70年代,在广袤的西部地区,我国开始加强三线建设。由于三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工业基础薄弱,建设初期难度相当大。

1969年,陕飞人住着帐篷,在荒山搭建厂房开始创业。这段珍贵的奋斗历史被一张张照片记录下来。2024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国企开放日”活动在中航工业陕飞举办,展出了建厂初期的一批老照片。

75岁的陕飞公司退休老职工向德礼对着照片介绍,当时老厂区周边遍布高山,大家手挑肩扛,搭路修桥,挖山掘洞,平整坡地,盖厂房,装设备,搭型架,逐步打通了零件、部件、总装、试飞生产线,一心想着“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干!”

“在三线建设的号召下,各路建设大军从祖国四面八方云集陕西汉中,中航工业陕飞的建厂创业之路由此开启,陆续创造出我国航空工业史上的一个个奇迹。”中航工业陕飞党委副书记、新闻发言人吴建成介绍。

1975年12月29日,“运8飞机02架机”成功试飞。重达几十吨的飞机,对刚刚筹建的“三线”工厂来说,组装难度非常大。陕飞干部职工充分发挥“三线”精神,迎难而上克服困境,结束了我国没有国产中型运输机的历史。此后,陕飞先后完成了运8飞机强度、性能、操稳等数十项定型试验任务。

“陕飞创造了我国航空工业史上当年转厂、当年安装型架、当年试制飞机、当年首飞成功的奇迹。”向德礼说, 试飞当天,职工们天未亮就守在试飞场上,12月的西北寒风凛冽,大家谁也不愿离开,看到飞机成功起飞,不少人激动得当场哭了出来。

20世纪80年代,面对国家发展需求,即便科研生产步履维艰,陕飞也积极承担了第一个预警类特种机的研制任务——运8警戒机。据介绍,特种机通常是在运输机上进行改装,安装各类专用设备以满足特定需求,包括预警机、加油机、救护机等。

承接任务后,飞机很快设计定型并投入生产。面对资金缺口造成的喷漆、热表处理、生产准备等生产线建设问题,陕飞公司党委及时开展“运8向何处去”大讨论,作出“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实施追赶战略,完善基本型,开发特种机,发展民用机,预研后继机”的战略决策,制定“自力更生,亦研亦产,滚动发展,扩大成果”的发展战术方针。

一系列以运8、运9为平台的特种机相继问世。《国资报告》记者获悉,从1975年运8飞机02架研制成功以来,陕飞已生产交付各类运8、运9飞机百余架,多次在西藏雪灾救援、大兴安岭火灾救援、“三江”抗洪救援的前沿空投空运。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五届珠海航展上,首次展出的“海雕”运8反潜机,是具有“搜攻潜”特殊功能的特种机反潜巡逻机;陕飞研制的运9医疗救护机,拥有比救护车和直升机更快的运输速度,可以进行空中手术,可为伤病员打通一条空中的“生命通道”……

中航工业陕飞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建厂初期的白手起家,半个多世纪以来,陕飞研制的各种机型已“遍地开花”,从运8警戒机到空警200预警机,再到升级换代的空警500预警机等,一架架特种飞机飞向蓝天,变化的是装备技术,不变的是航空报国的初心。

破局重生

建设初期,“运8”飞机是中航工业陕飞引以为豪的产品。好产品也需要市场的支撑,到了20世纪90年代,陕飞发展进入停滞期。

中航工业陕飞原总工程师徐培麟老人曾说,好不容易工厂建成了,有了自己的产品,却陷入了生存危机。

“这种情势下,只有自己好好干,拼命干,才有存活的可能性。”“就是要坚持,看准了这个方向。”“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逼得你就得找出路,没有这个自力更生的信念,在当时的环境下,很有可能这个厂子就完了……”那段艰难岁月中,陕飞干部职工们始终坚信,眼前的困境终有一天能熬过去。

面对资金困难、发展停滞,当年的陕飞人没有后退,他们联络项目,争取资金,改进技术,对运输机的发展始终抱有强烈的期待和责任感,哪怕节衣缩食,也要对“运8”持续进行技术升级。

记者从中航工业陕飞了解到,运8飞机气密型改型工作难度大,需要重新设计机身和空调系统,改进设计机身后大门,并同时需要选用新的机载设备和材料,进行飞机全尺寸疲劳试验。其中,对技术难度较大的运8飞机机身尾段后大门以及气密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当时国内尚无成熟的实践经验。

为了拿下这个项目,时任厂长、气密型机研制总指挥的严光明就住在厂房,方便关注生产现场进度,及时解决各种问题。遇到无法破解的技术,兄弟单位通力合作,通过引进吸收货舱门密封技术,成功将原来运8飞机尾部两扇内开式大门改为一扇下开式大门,填补国内这项技术空白。陕飞的老职工回忆说,那个冬天老厂长到车间检查,常常站在试飞厂的停机坪上,久久地望着运8飞机出神。

全厂上下齐心协力,为陕飞开拓了发展新道路。

1990年12月17日下午,运8气密型飞机升空,为后续运8系列飞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我国航空事业“新的腾飞”,也为陕飞摆脱被动困苦局面、获得新生带来了转折。

据介绍,在运8气密型飞机研制基础上,中航工业陕飞开始针对市场使用需求积极开展系列改型飞机研制,慢慢度过了市场“寒冬”。

中航工业陕飞相关负责人介绍,特种机“特”在装备、“特”在功能、“特”在技术,无论运输机还是预警机,都属于小众市场。陕飞坚持自主研发练就过硬技术能力,不仅实现了特种机的更新换代,还根据客户需求“来单定制”,从而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进入21世纪,陕飞迎来了又一重大转折期——研制“空警200”预警机。这是系列改型机中最具代表性的“明星”机型,被陕飞人称为“生命工程”,改动量高达80%以上,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款预警机。

“在空警200预警机基础上研制的空警500预警机,实现了‘小平台、大预警’,标志着中国预警机实现了升级换代,国产预警机研制技术进入到国际先进行列。”中航工业陕飞相关负责人表示。

坚定信念的支撑下,经过多年不懈攻关,如今中航工业陕飞已经成为具备大、中型运输机从科研开发到生产加工一体化综合能力的专业化研发基地。在陕飞人看来,一个又一个的创新研制,正引领我国预警机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也带领着陕飞进入发展新时代。

挥汗唱“大风”

“当年荒蛮地,而今飞机城。拓荒斩荆棘,挥汗唱大风。拳拳报国心,浓浓航空情……”陕飞职工杨克龙的一首《“老三线”情思》,写出了陕飞人创业的艰辛。

跨越半个世纪的发展,一个个航空人,一段段奋斗故事,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陕飞从艰难困境中崛起的道路。

时任陕飞公司财务处党支部书记、处长王光胜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1989年底,电力保障紧张,遇到年底财务工作量大,同志们提出“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点着蜡烛也要按期完成财务决算”。

家用蜡烛燃烧时间短,商店的蜡烛被买空了,王光胜就联系蜡模车间从库房找到一批矿蜡,矿蜡燃烧时间长,但烟味大,呛嗓子。冬天黑得早,陕飞财务部门的职工就点着矿蜡,打着算盘连夜加班完成了工作。

“有问题找赵平”,研制空警200预警机期间,陕飞部件厂里常常会听到这句话。研制项目持续了600多个日夜,而全国劳模,第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部件厂的铆装钳工赵平就和工友们始终奋战在生产一线。

为攻克“机翼柱形窝加工”难关,他率领的攻关小分队成员以厂房为家。7月酷暑天,站在六七米高的型架上就像站在蒸笼里,赵平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从钻孔里飞出来的钢屑像一根根极细的钢针,一接触就像用针刺一样地疼痛难忍,再粘贴在满是汗水的手臂上更加难以忍受……他咬牙坚持,直到排除故障。最终他的团队提前完成了部件装配任务。

技术员任孟飞,曾被同事们称为“跑过台风的人”。2018年的一天,一个飞机配件急需更换模块,任孟飞连夜奔赴外地取件。本是一件寻常的出差,却遇到了台风将登陆。

一路上任孟飞不敢随意停下奔跑的脚步:反复联络供应商确认模块,约好取货地,再确认、取件、买机票、返程……赶回汉中,直到晚上9点和采供部门人员完成成品交接手续。次日一早,试飞厂开始进行成品装机调试。此时,台风开始登陆,航班取消,铁路停运。任孟飞念叨着:幸好赶回来了,装机调试进度可等不得台风。

宣传人员刘建平介绍,每个时期陕飞都会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干部职工,一个个发生在不同年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感人故事,无不饱含着陕飞人的航空报国情怀。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新一代陕飞人投身祖国航空事业,用青春和热血续写时代荣光。

“我是汉中人,从小就看着飞机从头顶飞过,喜欢上航空,在心里就埋下了干航空的种子。后来加入陕飞,接过前辈的‘大旗’,这是航空报国精神的延续。”“我们青年人对中国的航空事业未来充满了信心……”随着青年赵斯彤、朱梦豆等新一代航空人的加入,陕飞也开始了新时期的使命和奔赴。

如今,中航工业陕飞已经实现了跨越式新发展,开展了技术攻关,研制出了多型改进改型飞机,并能根据订单进行定量生产。

吴建成认为,“艰苦奋斗、激情超越”的精神是几代陕飞人用汗水与心血铸就的强大力量,也是几十年发展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几代人心中生生不息、永不磨灭、矢志不渝的航空报国情怀,才成就了今日陕飞的精气神。

他表示,未来,陕飞将继续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新一代陕飞人的共同奋斗下,持续推动陕飞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